构筑跨越式发展的精神高地——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九游会ag

构筑跨越式发展的精神高地

发布日期:2011/8/31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湖北日报》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吕东升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跨越式发展、构建战略支点,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构建精神高地是现实的呼唤、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   

      推进跨越式发展首要的是构建精神高地   

      胡锦涛总书记将“精神懈怠的危险”摆在“四大危险”之首,充分表明精神状态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体育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往往决定比赛成绩;干部的精神状态往往决定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发展的位次和水平。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精神状态,是我们勇立潮头、攻坚克难、实现跨越的重要前提。   

      首先,从理论上看构建精神高地的必要性。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唯物辩证法认为,精神决定于物质,精神对客观世界具有反作用,精神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对精神力量的内涵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明确肯定作为精神的理论可以变为推动群众实践的物质力量。恩格斯曾经认为,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人的头脑,成为头脑中反映和意识到的动力即精神动力,才能推动人行动起来。明确提出了“精神动力”的概念。列宁指出,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无产阶级正是从这个理想中得到最强烈的斗争动力。实际上这种动力是精神动力的核心。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具有了一定的精神才能成其为人。人的高尚精神是人的高尚行动的重要动力。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并称之为信仰动力。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从历史和实践来看构建精神高地的重要性。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精神振兴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地狱之火,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精神丰碑。我们党孕育和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创造形成的这些精神,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再次进行精神创造,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期间,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现代经济“无中生有”,完全取决于精神状态。张家港这座长江黄金水道下游新兴的港口城市,是由江苏3个欠发达县各划出一部分组成的一个新县,原来十分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大力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进步、大提升,从而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李鸿忠同志在今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指出:发展与客观条件有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客观条件决定,关键是思想解放、精神追求、精神状态、士气志气志向的问题。   

      第三,从当今时代特点看构建精神高地的紧迫性。   

      当今时代的特征是“五期”并存。一是后危机时期(国际)。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多,贸易摩擦、汇率斗争将呈常态化,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二是小康建设关键期。三是改革攻坚期(广义改革)。四是重要转型期。我国人均收入已接近40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水平阶段。五是矛盾凸显期。收入分配格局长期恶化,成为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是在进行新的长征、新的赶考,也是过“火焰山”,迫切需要提振精神区位。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社会却面临一定程度的“精神疲软症”。这种“二律背反”的格局,迫切需要我们加大构建精神高地的力度。   

      新时期精神高地的基本内涵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关键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加大构建精神高地的力度,明确新时期精神高地的基本内涵。坚定信念,正气定神。信念就是目标、方向、动力,是共产党人的“精气神”。只有坚定信念,才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才能“心有一轮红日”,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否则就是盲人摸象、井底之蛙、笼中之鸟,在事业上使不开、长不大、飞不远。   

      理论上的清醒是坚定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共产党人应该而且必须是党的理论的忠实信徒。坚定信念,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信不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点燃激情,高扬风帆。激情是推动帆船的风,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成功的源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和事业就难有起色。一个人如果失魂落魄,把工作当作“苦行僧”,是绝对不能成就事业的,当然也不可能成就自己。   

      激情从何而来,如何培养和催生激情呢?首先,高昂的激情来自崇高的理想。第二,高昂的激情来自强烈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立身与做事的基本条件,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热情。第三,高昂的激情来自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激情的“火种”。   

      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从党员个人或任何个人成长来看,人生应该在向往中生存。我们每位同志在事业上不但要有目标,而且标准低了还不行,要跳起来摘桃子。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对于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而言,能不能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将直接决定或影响一个地区、一条战线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对手在后面赶杀”和“跑慢了就会被狮子吃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坚忍不拔,认真执著。恒心与毅力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源自恒心和毅力。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的事业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充满着艰辛和坎坷,更需要大力弘扬认真执著、坚忍不拔的精神。   

      勇于担当,认真负责。我们带着使命来到了世界,生命里跳跃着神圣的责任。责任成就事业,责任重于泰山,责任伴随着生命历程的始终,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承担责任。   

      对领导干部而言,不能仅仅做到“洁身自好”,要克服“好人主义”。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做到“五个敢于”:敢于坚持原则,从严管理,大胆管理;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揭露矛盾、正视差距;敢于弘扬正气、扶正祛邪;敢于承担责任,不互相推诿。   

      抢抓机遇,只争朝夕。我们必须树立抢拼意识,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我们要有“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夜不能寐、雷厉风行、分秒必争,真正把机遇抓住、用好。   

      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传家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从反面教材来看,李自成进京之后就是因为忘乎所以,最后政权很快垮掉。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共产党员是难以出色做好党的事业的,当然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干事业要顽强拼搏。   

      举轻若重,视常为圣。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细节”时代,细节决定成败。能不能做到举轻若重、视常为圣,这是对干部事业心和党性的一个重要检验。中国固然需要“战略家”,但更需要“实干家”。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四点:第一,注重细节。第二,精细管理。第三,精益求精。第四,确保质量。   

      居安思危,开拓进取。我们应牢记这样一个哲理(铁的规律):存忧患方能思进取,思进取方能成正果,成正果我们的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才能保持居安思危、开拓进取呢?我看最主要是四点:第一,要认识竞争规律。从本质上讲,当今社会是竞争型的社会,优胜劣汰是铁的规律。第二,要坚持三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自我。任何个人都是组织培养起来,组织始终是分母,个人只是分子;群众是水,个人是船、是鱼。二是正确对待成绩。成绩是在组织的领导下取得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三是正确对待昨天。昨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须从“0”开始。第三,要善于正确比较。生活待遇上要有“阿q精神胜利法”,事业上、工作上要向高标准冲刺。通过正确的比较,比出压力、比出动力、比出忧患!从而克服自我感觉良好、沾沾自喜的现象。第四,要正确审视自己。把本地区、本战线工作放在国际大格局中来定位,用时代的坐标来审视和要求自己,及时跟进,不断调节,从而做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底省委工作会议以来,省委反复强调精神状态问题。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有相当改观。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懈怠”现象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党员干部中依然存在。与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宏图伟业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坚决有力的措施予以纠正,“五管齐下”系统构建精神高地。   

      信仰驱动精神   

      精神的动力源于信仰。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对象执著不渝的追求和无限向往,是一种来源于灵魂深处的力量。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马克思主义。   

      首先,信仰是精神的灵魂。信仰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之本;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仰,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生命的境界有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二是精神层面,三是灵魂层面。如果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生活,只能是一种物欲横流的状态;如果上升到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却没有灵魂的关照,这种精神生活也会被功利化,而人们努力营造出的精神家园也会日渐荒芜。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变质,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产党自身精神信仰的倒塌。历史从反面给人们提供了惨痛的教训,精神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生命。   

      其次,信仰是精神的动力。信仰作为心中的绿洲,永远催人奋进,使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则是共产党人力量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其三,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坚定理想信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来讲:第一,从历史选择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看,中国面貌巨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伟大性再次得到印证。因此,对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党员同志,要认真探源、解读“中国奇迹”的奥秘,深刻认识中国的“制度化水平”远远高于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奥秘在于政治、文化领域,从保持理论清醒中坚定理想信念。   

      学习提振精神   

      2000多年前的著名学者荀子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劝学》。荀子劝学不只是劝人读书,更主要是劝人修身。这篇文章今天读来仍有意义。温家宝总理指出:“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如何通过学习提振精神?一是要认真学习理论,保持头脑清醒。江泽民同志指出:“无论对党还是对干部,理论上的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没有理论上的成熟,政治上不可能成熟。”二是要认真学习哲学,坚持辩证思维。我们要通过学习哲学,分清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静态与动态、历史与现状、局部与全局、数量与质量,切忌以偏代全,克服片面性、盲目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多读历史,做到心静眼明。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智慧学。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四是学习法律,知规守正。我们要建设法治社会,作为这个社会的管理者,首先要知法、守法,然后才能做到更好地执法。五是学习科技,掌握主动。领导干部学科技,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学习一门科学技术,而是要学习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便于我们把住大势、掌握主动,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六是学习文学,修身养性。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而且是社会的写照、历史的反映、情感的宣泄、意志的升腾。一部《三国演义》使忠义的思想道德流传千古,并使众多历史人物活跃至今,影响着人的思想行为。   

      此外,外出考察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克服封闭意识和“井底之蛙”现象,深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从而受到震撼和促进。   

      党建催生精神   

      第一,增强党员意识。党员意识是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性认识和对自身先进性的自觉意识,是党员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精神形成的基础性条件。强化党员意识是激发、培育和弘扬共产党人精神的基本前提。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即公仆意识。须知:党是工具,群众是使用工具的,群众不需要、不用工具,党就不存在了。二要牢固树立权利和奉献意识。党员同志既要讲权利又要讲义务,更要讲奉献。三要增强党员纪律观念。要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坚持“四个服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令畅通,决不允许各行其是。   

      第二,增强先优意识。从党的性质和纲领看,创先争优是党的特征和追求。每一位党员是党的一个分子,党的先进性要靠全体党员的先进性来实现和保证,党员创先争优就是保证全党先进性的基础。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党员角色,都要敢于亮明自己的党员身份,把创先争优的各种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在各种急难险重的现实考验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增强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我们党是一个在忧患中诞生、奋斗、壮大的政党,我们的事业是在不断增强忧患、战胜困难的进程中发展的。具体来说:一要忧党。就是对我们党可能出现的危机和考验保持一种警觉意识,这是党员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的一种忧患意识。二要忧国。就是对国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时刻保持一种警觉意识。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党员应有的道德责任。三要忧民。就是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识民情、体民意、解民忧。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忧民是最为基本的为官之德。四要忧己。就是要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对提高自身素质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环境营造精神   

      先说正面激励。一是设置目标,使人学有方向、赶有标杆。只要典型可信、可学,应该说这是激励精神的一种好办法。二是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我们通常将工作成果、发展实绩,进行排名、通报、公示;有的地方开会,不以传统的地域位置来排诸侯座次,而以发展实绩的动态变化来排序。这种作法,逼出了压力、逼出了士气、逼出了精神,往往形成互不服输、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局面。   

      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倒逼机制问题。巴尔扎克说过:“吃苦是最好的老师,吃苦是最好的大学”。人生最有营养的东西,往往是在艰难困苦中获取的。伟大的人格无法在平庸中养成,卓越的成就无法在舒适中取得。成功起源于强烈的企盼,孕育于痛苦的挣扎,是寻找自我、最终超越自我的一种结果。人要成功,就要有一种始终不渝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的强弱取决于你成功欲望的大小。当我们将欲望之火激发到白炽状态时,就一定会烧炼出成功。   

      武汉市在全市干部队伍中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动了真格。该市责任主体明确化、部门责任法定化、岗位责任具体化、责任层级清晰化、责任链接无缝化,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落后单位亮“黄牌”,连续两年“黄牌”,主要责任人免职,有效地治理了庸、懒、散等问题。深圳市实施公务员聘用制,将“铁饭碗”换成“瓷饭碗”,公务员要更加用心、用力才能捧住饭碗,从而改出了效率、改出了动力、改出了机会。   

      用人导向精神   

      选拔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对提振精神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最管用的办法。它具有三大效应:一是引领效应。用人就是旗帜,用人就是标杆,用人就是导向,这是无声的力量。用一个实干家,往往可以带动一批人实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精神和风格对下面至关重要。笔者在调研中感受很深,有一个市的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埋头苦干,不事张扬,低调做人,该市“四大家”班子和所辖县市的党政一把手基本上都是这样的风格。整个市县工作很扎实,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社会管理井然有序。二是激励效应。干部用对了、用准了,大家心服口服、心悦诚服,都感到有盼头、有奔头,就会形成激励干事创业的局面;反之,就会怨声载道、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三是放大效应。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其精神状态的好坏不是个人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决定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的兴衰,决定党的事业成败。   

      选人用人条款很多,都很重要,但从提振精神上来讲,最管用、最有效的是这样几点。一是政治坚定、信仰崇高,这是灵魂、方向、动力问题;二是开拓进取、勇于担当,这是能不能开创局面、成就事业的问题;三是政绩突出、群众认可,这既是能力作风作为的集中反映和检验,也是公信度问题。三者构成一个稳固的三角架,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缺一不可。按照这样的标准选准选好了干部,我们的政权必将稳如泰山,我们的事业必将无往不胜!

 

网站地图